屬纊:存於絲線間的氣息-板橋區大體美容/板橋區大體修復

人死亡時,瞳孔放大、心跳驟停、呼吸不再,現代醫學技術日新月異,能精準地判斷死亡現象,那麼,在往昔的古老社會裡,先人是如何判斷駕鶴西歸呢?
以下,就讓小寶編粗淺地解說吧!
〈屬纊:存於絲線間的氣息〉
(一) 《禮記‧喪大記》:「屬纊以俟絶氣。」;鄭玄注:「纊,今之新綿,易動搖,置口鼻之上以為候。」
(二) 南朝‧宋‧鮑照《松柏篇》:「屬纊生望盡,闔棺世業埋。」宋‧蘇軾《張文定公墓志銘》:「公性與道合,得佛老之妙,屬纊之日,凜然如平生。」
古人為了判斷人是否已身亡,運用棉線靠近致鼻腔附近:若棉線飄動,則表示一息尚存;如棉線靜止,則意味著人已駕鶴歸西,家人可開始籌備後事。
當代醫療科學進步,精密儀器的準確判斷已全面取代古時觀察之法,相形之下,確實粗糙許多,從中卻不難看出,古人的一番智慧,甚至是對於生命所懷抱的尊重與謹慎!
若您有任何疑問或建議,歡迎留下您寶貴的建議,我們將盡速與您聯繫,感謝!
以下,就讓小寶編粗淺地解說吧!
〈屬纊:存於絲線間的氣息〉
(一) 《禮記‧喪大記》:「屬纊以俟絶氣。」;鄭玄注:「纊,今之新綿,易動搖,置口鼻之上以為候。」
(二) 南朝‧宋‧鮑照《松柏篇》:「屬纊生望盡,闔棺世業埋。」宋‧蘇軾《張文定公墓志銘》:「公性與道合,得佛老之妙,屬纊之日,凜然如平生。」
古人為了判斷人是否已身亡,運用棉線靠近致鼻腔附近:若棉線飄動,則表示一息尚存;如棉線靜止,則意味著人已駕鶴歸西,家人可開始籌備後事。
當代醫療科學進步,精密儀器的準確判斷已全面取代古時觀察之法,相形之下,確實粗糙許多,從中卻不難看出,古人的一番智慧,甚至是對於生命所懷抱的尊重與謹慎!
若您有任何疑問或建議,歡迎留下您寶貴的建議,我們將盡速與您聯繫,感謝!